靜思語
(典藏版)
證嚴上人 著(zhu)
(在(zai)美(mei)國加州(zhou)舊金山、洛(luo)杉磯(ji)假日酒店,備用書(shu)全書(shu)摘錄)
做中學 學中做
時間可以造就人格,
可以造就事業,
也可以儲積功德。
用(yong)智慧探討人(ren)生(sheng)真義,
用(yong)毅力安排人生時間。
“前腳(jiao)走,后腳(jiao)放”意即:
昨(zuo)天(tian)的事就讓他過去,
把心神專注于今天該做(zuo)的事。
未來是(shi)(shi)妄想,過去的是(shi)(shi)雜(za)念。
要(yao)保持此(ci)時此(ci)刻的愛心,
謹守(shou)自己當下(xia)的本(ben)分。
生命無常(chang),慧命永存;
愛(ai)心無(wu)涯,精神(shen)常在。
最幸福的人生,
就(jiu)是能(neng)寬容與(yu)悲憫一切眾(zhong)生的人(ren)生。
不辭勞苦的付出,
便(bian)是“慈悲”。
即使已達(da)到智慧圓(yuan)融,
更應含蓄謙虛,
像稻穗一樣,
米粒愈(yu)飽(bao)滿垂(chui)得愈(yu)低。
唯有尊重自己的人,
才能勇于縮小自己。
縮小自己,就能縮小到(dao)對方(fang)的(de)眼睛(jing)里,
還要(yao)能嵌在對方的心(xin)頭(tou)上(shang)。
看淡自己是般若,
看重自己是執著。
不能低頭的人,
是因為(wei)一再回顧(gu)過去的成就。
人都(dou)是(shi)在原諒自己的那一分鐘開始(shi)懈(xie)怠。
勇于承擔,
是一分動人的力量,
勇于承擔錯誤,
則是(shi)一種高尚的品格(ge)。
大錯誤容易反省,
小習氣不易去除。
懺悔則清凈,
清凈則能去除煩惱。
人最難(nan)看(kan)見的(de)就是自己。
信心、毅力(li)、勇(yong)氣三者(zhe)具備,
天下沒有(you)做(zuo)不成的事。
要以理來轉事,
不是拿事來轉理。
凡事要守好自己的原則,
不要牽強應酬;
常去應酬,
往往度不到對方,
反而會被拖下水。
好(hao)事,需要你、我、他共同來(lai)成(cheng)就。
所以(yi),不(bu)要有(you)你(ni)、我(wo)、他的成見(jian)。
處理事情,
感情要隱藏在理智中;
與人相處,
則要把(ba)感情表現在理智上。
整體的美,
在于個體的修養。
一個人(ren)的(de)修養(yang)、氣質,
均(jun)在行、住(zhu)、坐、臥四威儀中自然地顯露(lu)出(chu)來。
欣賞他人,
即是莊嚴自己。
世間的物資本來是為人所用,
但不知足者應欠缺(que)智慧(hui),
竟淪為“被物(wu)所用(yong)”。
人生有求即多苦!
如果(guo)只(zhi)是一味地要求他人,
會為自己(ji)招來無窮的痛(tong)苦。
人生若能減低欲望,
生活上(shang)便沒有什么值得計較。
知足的人,心(xin)量開闊(kuo);
心量(liang)開闊,對人對事就不會計較(jiao)。
人(ren)要知福(fu)、惜福(fu)、再造福(fu)。
世間的海可以填平,
但是小小一個嘴巴,
卻永遠填不滿。
學佛的第一步是要少欲知足,
使(shi)心靈安住,智(zhi)慧增長。
以愛待(dai)人、以慈(ci)對(dui)人,
則不惹人怨,亦能結好緣。
菩薩不是(shi)土(tu)塑(su)木(mu)刻(ke)的形象(xiang),
真正的(de)菩薩能做事、能說(shuo)活、能吃(chi)飯(fan),
能尋(xun)聲救(jiu)苦隨處現身。
人人本具菩薩心,
也(ye)具有和菩薩同等的精神與(yu)力量。
佛法很簡單,
只要去除貪、嗔、癡三毒,
就可以明心見性。
直心即道場。
教法不必聽太多,
若能身體力行,
簡單的一句,
就能(neng)啟發真正的(de)善根。
每天都是生(sheng)命(ming)中的一張白(bai)紙,
每一(yi)(yi)個人、每一(yi)(yi)件事都(dou)是一(yi)(yi)篇生動(dong)的文章。
人一生的行為,
不管是善是惡,
皆由時間所累積。
每天無所事事,
是人生的消費者;
積極付出,
才是人生的創造者。
什么都沒做(zuo),就是空過的人(ren)生;
若能不斷付出利益人(ren)群,
就是大好的人生。
為人處事(shi)要(yao)小心(xin)、細(xi)心(xin),
但不要“小(xiao)心眼”。
雙(shuang)手健全卻不肯做事的人,
等(deng)于是(shi)沒有雙手的人。
做人固(gu)然不應將自我看得太(tai)重(zhong),
但也不要自輕己靈。
要平安,得先心安;
要心安,須先得理;
理(li)得心(xin)安(an),即闔家平(ping)安(an)。
難行能行,難舍(she)能舍(she),難為能為,
才能升華(hua)自己的人格。
口說(shuo)好(hao)(hao)話,心想好(hao)(hao)事(shi),
身行好事,腳走好路。
轉一(yi)個角度來看(kan)世界,
世界無限寬大;
換(huan)一種立場(chang)來待(dai)人(ren)處事,
人事無不輕安。
做事,
一定要秉持“誠”與“正”的(de)原則;
而待人,
則要用“寬”與“柔”的態度(du)。
人生因為(wei)有責(ze)任而踏實,
逃避責任就是虛度人生。
不要因貪求清閑,
而希求減輕責任;
應該增強自己的力量(liang),
擔當更大的責任。
與其擔心社會現狀,
不如化作信心,
并付出一分愛心。
即(ji)使自己只是一根(gen)小螺(luo)絲釘(ding),
也要(yao)注意有沒(mei)有鎖上、鎖緊(jin),
以便充分發揮功能。
碰到逆境時,
應心生感激,
這是可遇不可求啊!
逆境、是非來臨,
心中要持一“寬”字(zi)。
要原諒一個無心傷害人的(de)人,
不(bu)能做一個輕易就(jiu)被別人(ren)傷害的人(ren)。
人在平安的時候(hou),很容易迷失自己。
偶爾(er)有(you)小挫折或坎坷,
反(fan)而能喚醒良知、長養善根(gen)。
人應該相信自己,
但是不可執著。
無信與迷信二者,
寧(ning)愿(yuan)“無(wu)信”也不要“迷信”;
信必須智信。
智信者身(shen)體佛法之精神(shen),
迷(mi)信者曲解宗教之美意。
人有正確的信仰,
在(zai)人生旅(lv)途(tu)走(zou)的路(lu)就不會(hui)有差(cha)錯(cuo)。
迷信就(jiu)會疑心(xin)生暗(an)鬼、問神卜卦,
取信于簽詩、筊杯,
而無法正真深入教理。
“修(xiu)”是修(xiu)心養性,
“行”是(shi)端正行為。
同(tong)(tong)道(dao),是指同(tong)(tong)修間(jian)若有錯誤的行為,
可彼此(ci)更正、相(xiang)互惕勵。
人既然生在世間,
就不能離開眾緣,
修行也(ye)不能離群隱世。
一(yi)切言(yan)行舉止能精神統一(yi),
心(xin)念一致,就是禪定(ding)。
“戒”是(shi)不起(qi)心動念;
“定”是(shi)臨(lin)危不亂;
“慧(hui)”能運心(xin)轉境(jing)。
對人(ren)有疑心,就無法愛人(ren);
對(dui)人(ren)有(you)疑念(nian),就無法(fa)原諒人(ren);
對人有疑惑,就無法(fa)相信(xin)人。
多一分對他人的疑(yi)慮,
就少(shao)一分對(dui)自己的(de)信心。
一個真正成功的人,
必須人人都能容(rong)得下(xia)你,
你也(ye)能(neng)容納每(mei)一個人。
如何達(da)到生死(si)自在的境界?
唯有靠平常多培(pei)養“喜舍”之心(xin),
方達提得起、放得下(xia)之境界。
舍去眼前的煩惱,
才能當(dang)下(xia)擁有慈(ci)悲的法(fa)喜(xi)。
付出勞力又歡喜,
便(bian)叫做“喜舍(she)”。
有人點燈求光明,
其(qi)實真(zhen)正的(de)光明在我們(men)心里。
人(ren)的心地就像(xiang)一畝(mu)田,
若沒有播下好(hao)的種子,
也長不出好的(de)果實來。
天堂和地獄,
都是由心和行為所造(zao)作。
三心二意無定性,
四處徘徊不專精,
盡管(guan)條條道路通長安,
卻永遠無法到(dao)達(da)終點(dian)!
要用心,
不要操心、煩心。
人的觀念不正,
就不能正業,
觀念如果偏差,
所做的事也會錯誤。
人要學習(xi)經得起周圍人事的磨(mo)練而(er)心不動搖(yao),
并(bing)學習在動中保持(chi)心的寧靜。
有智慧的人能舍,
能“舍”就能“得(de)”,
得到無限的快樂。
智(zhi)慧是從人(ren)與事之間磨練出來的,
若逃避(bi)現實,離開(kai)人(ren)與事,
便無從產生智慧。
有些人常常起煩惱--
因為別人一句無心的(de)話,
他卻有意的接受。
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報,
將會招來煩惱。
“貪(tan)”不但(dan)帶來痛苦,
也使人墮落。
人生多欲為苦--
人常被(bei)“欲”所牽引造(zao)業。
煩(fan)惱就像一條(tiao)毒(du)蛇睡在(zai)人的心中,
一觸動它,蛇就會咬人。
人生有煩惱,
皆源貪、嗔、癡三(san)毒所(suo)引起。
能(neng)為人服(fu)(fu)務比(bi)被人服(fu)(fu)務有福。
多原諒人一次,
就多造一次福;
把量放大,福就大。
自造福(fu)田,自得(de)福(fu)緣。
人與人相處,都是以聲色互(hu)相對(dui)待。
講話是(shi)(shi)聲,態度是(shi)(shi)色,
與(yu)人(ren)講(jiang)話要輕言細語,
態度要微笑寬柔。
聽話、講話要完整,
不要(yao)只(zhi)撿前一句(ju)、后一句(ju),
合起來(lai)剛好尖尖地(di)刺進人(ren)心。
對人要寬心,
講話要細心。
要做個(ge)受(shou)人歡迎和被(bei)愛的人,
必須先照顧好自我的聲和色(se)。
只(zhi)要緣(yuan)深,不(bu)怕緣(yuan)來(lai)得遲;
只要找到路,就不怕路遙遠。
有愿放在心里,
沒有身體力行,
正如耕田而不播種,
皆是空過因緣。
每天要(yao)感謝父(fu)母與眾生,
一生所作不要辜負(fu)父母與眾生。
死(si)是生的(de)開頭(tou),生是死(si)的(de)起點。
生(sheng)生(sheng)死(si)死(si)、死(si)死(si)生(sheng)生(sheng),
本(ben)來就(jiu)同在一個循環中。
家庭不能只追(zhui)求(qiu)豐富的物質生(sheng)活,
應著重心靈溝通,
使親子、夫(fu)妻間和諧、圓滿(man)。
鳥要有巢,人要有家,
如果夫妻子女各(ge)居一方,
何來天倫之樂?
與人相處要(yao)去除我執,
擴大心胸,客客氣(qi)氣(qi),
互讓互愛。
人生多病!
身體四大不調是病,
家人吵嚷不和是病,
社(she)會動蕩不(bu)安也(ye)是病。
要想家庭吉祥、和(he)睦,
就應當常常起歡喜心(xin),
天(tian)(tian)天(tian)(tian)為自(zi)己的(de)家(jia)庭祝(zhu)福。
勇氣(qi)不(bu)可失,信心不(bu)可無,
世間沒有不能與(yu)無能的(de)事(shi),
只怕--不肯。
不管路有多(duo)遠、自己(ji)的能力有多(duo)少,
都能(neng)隨分隨力盡量去達成目標。
此即“毅(yi)力”。
苦干象征(zheng)毅力和(he)耐(nai)力,
要成就大業,
必(bi)須擁有苦干的精(jing)神。
有力量(liang)去愛(ai)人或被(bei)愛(ai)的人,
都是幸福的人。
要(yao)培(pei)養一分(fen)清凈無染的(de)愛。
在感情上(shang)不要有得失心,
不(bu)要想回收,就不(bu)會(hui)有煩惱。
有所求(qiu)的(de)愛,是無法(fa)永久存在的(de)。
能夠永久存在的,
是那份無形、無染且無求的愛。
愛(ai)要濃淡合宜,像清茶淡香;
若是(shi)太濃,則苦得(de)喝不下。
任何(he)事都是(shi)從(cong)一個決心、一粒種子開始。
不要小看自己,
因為(wei)人有(you)無限的可(ke)能。
千里之(zhi)路(lu),必須從第(di)一步開(kai)始;
圣人的(de)境域,也是(shi)自凡夫起步(bu)。
發心容易,恒心難持;
光說不練,無法體(ti)語(yu)真理(li),
實踐道法。
人在世(shi)間,不能無所事事、懵懵懂(dong)懂(dong)而虛(xu)度一生,
應(ying)發揮我們的良(liang)知(zhi)良(liang)能,
造福人群。
人一旦無所事事、虛度(du)光陰,
精神就會萎靡不振,
生命也就失去意義。
美滿的人生,
不在物質(zhi)、權勢、名利及地(di)位,
而在人(ren)與(yu)人(ren)之間的關愛與(yu)情誼(yi)。
所謂看開人生,
不是(shi)悲觀,而是(shi)積(ji)極快(kuai)樂;
不是(shi)看破,而是(shi)看透。
所謂看開人生,
并非什么都不做,
而是能及時行善;
也不是什么都沒有,
而是什么都知足!
人生幾十年的成就,
都是由每一(yi)天的(de)言(yan)行積累(lei)而成(cheng)。
所以,要照(zhao)顧好每(mei)一天的言(yan)行(xing)。
能施與的人,
比受施的人更幸福。
真正的布施,
除了無欲無求,
還要有感恩心。
布施(shi)不(bu)是有錢人的專利,
而(er)是一分虔誠的愛心。
出版(ban)社:慈濟文化(hua)出版(ban)社
地址(zhi):臺北(bei)市忠(zhong)孝東路三(san)段217巷7弄19號
電話:(02)2898-9888
傳真:(02)2898-9889
http://jingsi.us.tzuchi.org